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南阳 > 资讯杂谈 > 正文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5日王太晖)

发布日期:2023/3/20 17:06:14 浏览:55

来源时间为:2023-1-5

——2023年1月5日在襄阳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太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襄阳极不平凡、极具考验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部署,赋予我们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艰巨繁重的稳增长任务、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苦干实干、砥砺奋进,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答卷。

——经济回稳向好势头持续巩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27.8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13.2,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4.1、0.6、4.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积聚。长飞光纤光电信息与智能装备制造等18个投资过百亿元的产业项目落户,远景襄阳零碳产业园等8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湖北锂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襄阳卷烟厂技改扩能等新增年产值过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家、总数达到1925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超卓航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上市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中心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高效率的现代综合交通网加快构建,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呼南高铁襄荆段开工建设,合襄高铁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小河港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高品质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建设,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建成通车,城市外环全线贯通,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一批提升现代化城市集中显示度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樊城滨江商务带、汉江生态城开工建设,襄水源和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对外开放、重现山水交融的大美意境,华侨城奇幻谷主题乐园建成开园、成为城市新名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襄阳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营,我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尼日利亚奥绍博市缔结友好城市,襄阳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我市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的等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5和8.6。

——坚决果断有效处置突发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先后扑灭了南漳、枣阳、襄阳四中、宜城等多轮局部输入性疫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面对2020年以来形势最严峻、防控难度最大的“11·16”疫情,全市人民识大体、顾大局,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筑牢了同心抗疫的坚固防线。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每个人都不容易,我们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就一定能够胜利!

2022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年来,我们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全力以赴稳增长。坚持政策向稳增长倾斜、投入向稳增长集聚,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因时因势优化工作举措。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解难。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应享快享、免申即享,全年新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76.3亿元,兑现惠企资金34.8亿元,为1151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1489.5万元;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千名干部进千企”和“跑贷款、跑订单、解难题”服务企业活动,举办“政企早餐会”“专家人才早餐会”,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000多个;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一体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全面实施重点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扎实开展政银保企对接活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14.3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上市公司再融资同比增长2.5倍;强化物流保通保畅,精准开展产销对接服务,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市场主体培育逆势上扬,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6万户、同比增长18.8。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每月调度亿元以上在谈、签约、开工、竣工四类项目,定期开展重大项目“三集中”和观摩交流活动,以“一天都不耽误”的紧迫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61个、总投资8304.5亿元,新开工814个、总投资5935亿元,新竣工300个、总投资1109亿元;抢抓机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各类资金402.7亿元,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83.9亿元、同比增长26.1。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提振。出台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和促进城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七条措施,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5.6,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实施“消费活力提升行动”,发放各类消费券1.4亿元,襄阳北街获评湖北省特色商业街,唐城景区成为省级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襄阳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千方百计稳外贸外资。新增进出口主体突破100家、出口过亿美元企业2家,全市外贸出口346亿元、同比增长37.2,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一年来,我们突出重点、扬长补短,全力以赴促转型。加快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全面做实链长制,实行包链招商,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襄十随”汽车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力推进技改扩能数字赋能,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69个,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5G全连接工厂3家,汉江重工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20个工业园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6个化工园区有望通过省级认定,高新区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示范园区,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再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加快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新增“湖北老字号”企业2家,新引进襄阳首店100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05家,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施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运基地全面建成,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3家,谷城县五山镇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茶香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一年来,我们完善功能、做优品质,全力以赴提能级。高水平编制襄阳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提升综合交通服务能力。枣潜高速公路北段、宜城汉江二桥、河谷汉江大桥建成通车,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全线开工;新集水电站主河床成功截流,雅口枢纽全面建成。环线提速改造加快推进,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0公里,打通城市断头路循环路8条,我市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市民出行更加通畅便捷。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扎实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新建燃气主干管网48公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供水供电供热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改造渍涝点和易涝路段161处,樊西综合管廊投入使用,我市成为湖北省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8个,整治背街小巷50条;建成口袋公园10个,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习家池和月亮湾公园被评为全省“最美城市公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纵深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系基本建成,我市成为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一体推进,全力以赴促振兴。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全省前列,引江补汉、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襄阳段、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粮食生产克服持续高温干旱影响再获丰收、总产达93.87亿斤。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351个,盼盼食品精深加工、牧原两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31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943.8亿元,宜城市郑集镇入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金山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保康县、谷城县成为“中国茶业百强县域”。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先进等次,谷城县成为全省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试点县,枣阳市、老河口市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新增省级“擦亮小城镇”示范镇4个,2434个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基本完成,我市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称号,襄州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5家,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80,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一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力以赴增活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814个事项“一窗通办”、189个事项“一事联办”、610个高频事项“掌上办”,新增63项便民服务事项下沉镇村办理,群众和市场主体办事更方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省领先,我市荣获全国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水平评估先进级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评价标准化试点城市,襄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排名第三位,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国会计信息化改革综合试点有序推进,财智联盟服务平台得到国务院督查组肯定;国企改革三年任务全面完成,襄阳粮油集团挂牌成立,汉江国投资产总额突破2000亿元。全力推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科技城二期起步区投入运营,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一期交付使用,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基本建成,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运行,高新区隆中创客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我市设立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3个,新认定省级高新区2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45家,新增瞪羚企业38家,三环锻造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300亿元,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人才政策的“磁场效应”进一步发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个、高层次人才1600名,新增在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近3万人。

一年来,我们强力治污、厚植绿色,全力以赴优生态。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巡视、审计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城区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汉江干流襄阳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土壤环境状况整体稳定,我市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完成营造林22.4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乡村20个,新增省级生态乡镇6个、生态村25个,南漳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91个,新增国家绿色工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